做好幼小銜接須雙主體同向發(fā)力
http://m.ainooo.com2021年04月13日 09:36教育裝備網(wǎng)
做好幼小銜接,促進幼兒教育成果的保持和提升,既是建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應有之義,也是兒童終身發(fā)展的長遠影響要素。近日,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幫助兒童順利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從現(xiàn)實來看,《指導意見》的印發(fā)為進一步破解長期以來存在的幼小銜接難題提供了政策依據(jù)和操作參考。
切實做好幼小銜接需要理解政策定位,抓住邏輯主線,針對現(xiàn)實問題,堅持系統(tǒng)舉措,開展聯(lián)動推進,其關鍵在于確立幼兒園、小學在銜接上的雙主體地位,雙向銜接,協(xié)同發(fā)力。相對而言,準確理解政策定位是做好銜接的基本前提。
長期以來,在幼小銜接這一問題的定位上存在兩種論斷。一是“斷層論”,認為幼兒園與小學之間因為學制等緣故而形成了一種斷層,這種斷層不利于兒童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二是“簡單適應論”,認為幼小銜接只是一種兒童的被動適應,沒有將幼小銜接視為一種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必經(jīng)的、有價值的發(fā)展經(jīng)歷。此次《指導意見》在銜接定位上進行了調整,明確提出要“堅持兒童為本”,并具體化為關注兒童發(fā)展的“三性”,即連續(xù)性、整體性、可持續(xù)性。由此,幼小銜接不再被狹義地看成兩個教育階段的斷層跨越問題,而是被視為面向每一個兒童的重要發(fā)展期。
確立幼兒園、小學在銜接上的雙主體地位,是做好銜接的內(nèi)在動力。幼兒園和小學分屬不同學段,在教育內(nèi)容、教育形式、教育對象、教育方法上均有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也導致了幼兒園、小學各自為陣,彼此之間缺乏交流、互動和合作,優(yōu)質資源缺乏共享,銜接效果在實踐中大打折扣!吨笇б庖姟吩谟仔°暯尤蝿丈厦鞔_了幼兒園主導的入學準備教育與小學主導的入學適應教育兩部分,并在文件附件中進一步明確了各自的指導要點。因此,落實好這一政策需要從既有的“單主體論”轉向“雙主體論”,在雙主體論指導下從原本的各自為政升華到同向共進。
以聯(lián)合教研為突破口,逐步建立適合幼小銜接的課程、教學、研究、管理新體系,是做好銜接的重要保障因素。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幼小銜接納入年度工作要點,制訂推進幼小科學銜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及時了解家長的困惑與建議,積極宣傳國家和地方有關政策。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基礎上,遴選實驗區(qū)和試點園,探索幼小融合途徑與方式,積累、凝練、宣傳和推廣經(jīng)驗。教研部門要把幼小銜接作為教研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在深入調查了解幼小銜接實際問題的前提下,積極謀劃推動建立幼小學段互通、內(nèi)容融合的聯(lián)合教研制度。針對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實踐中的突出問題,教研員要帶領學校進行專題研究,結成研究共同體。
幼兒園作為幼小銜接的雙主體之一,要拉長銜接期,明確幼小銜接是長期的育人行為而非一時的過渡活動,要把入學準備教育有機滲透于幼兒園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做好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工作。小學要適當調整學校課程方案,設立入學適應期,在一年級上學期重點實施入學適應教育,開發(fā)設置與學生需求相匹配的、豐富多樣的入學適應活動;顒拥拈_展可以與校本課程、地方課程或綜合實踐活動打通,共用課時。轉變一年級教育教學方式,靈活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等方式,讓兒童在適應中發(fā)展。此外,幼兒園與小學要共同開設“橋梁課程”。橋梁課程分為教師版和兒童版,教師版的橋梁課程主要是構建和推進教師聯(lián)合教研,包括育人目標、課程內(nèi)容、實施方式以及評價方式的交流與研討,讓幼兒園和小學教師能夠通過橋梁課程彼此認同、彼此協(xié)同。兒童版的橋梁課程主要包括開展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的主題月課程等,通過橋梁課程幫助幼兒認識和了解小學教育的方方面面,并有機會在小學生的陪伴下更好開啟小學生活。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課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