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苛責“寒門貴養(yǎng)”但要積極引導
http://m.ainooo.com2021年01月20日 09:42教育裝備網(wǎng)
近日,有媒體報道,有一些不太富裕的打工家庭,在孩子身上卻花費不菲——某留守兒童“一雙700多元的運動鞋只穿一個月,打賞偶像、購買專輯月均1000多元”,而其在城市務工的父母月收入僅5000元;另一個跟隨父母到城市就學的農(nóng)民工子女“每個周末要上三個興趣培訓班,月支出1800元”,這個孩子的父母每月收入合起來才2600元。
當前社會上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現(xiàn)象,父母往往很節(jié)儉,卻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尤其是一些進城務工人員,他們不辭辛苦遠離家鄉(xiāng)出來打拼,雖然所掙不多,卻省吃儉用把微薄的收入大部分花在子女身上。對此,有人認為這是典型的“寒門貴養(yǎng)”“未富先奢”現(xiàn)象,是過分追求超出能力范圍的物質“富足”,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但也有人認為,不能簡單地給“寒門貴養(yǎng)”貼標簽,為打工家庭學生的學習生活設定一個模式,把打工家庭給孩子盡量創(chuàng)造與城市孩子一樣的學習生活條件都質疑為奢侈消費,看不到打工家庭為孩子的成長所付出的努力。
“寒門貴養(yǎng)”現(xiàn)象確實應該引起關注和重視,因為不管是貧寒家庭還是富裕家庭,如果一味滿足孩子高消費的要求,不重視培養(yǎng)孩子勤儉節(jié)約、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可能培養(yǎng)出一個好吃懶做、貪圖享受的“啃老族”。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否定貧寒家庭“貴養(yǎng)”的初衷和努力,因為很多農(nóng)民進城打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子女過上更好的生活、享受更好的教育,不要像自己一樣做一輩子農(nóng)民。因此,我們大可不必過于苛責“寒門貴養(yǎng)”,更不應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加以撻伐。所謂“寒門貴養(yǎng)”問題的關鍵不是應不應該“貴養(yǎng)”,而是該如何“貴養(yǎng)”的問題。
“寒門貴養(yǎng)”首先應該“貴”在書上。筆者曾接觸過很多來自農(nóng)村的家長,他們舍得花錢給孩子買名牌衣服和鞋子,卻舍不得給孩子買一本書,他們不懂得書的價值。美國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生在他所著《閱讀的力量》一書中指出:不同區(qū)域、學校和家庭各種差距現(xiàn)實存在,相對低廉的書籍閱讀,會最大可能地彌補他們之間的距離。閱讀能夠讓弱勢群體的教育狀況得到改善,甚至逐漸成為優(yōu)質教育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是改變教育不公平的最廉價的手段。其實,貧寒家庭把自己辛苦掙的錢花在給孩子購買貴重消費品上,產(chǎn)生的只是表面的風光,不但不能真正縮短與富裕家庭之間的差距,還容易讓孩子滋生攀比、虛榮的心理。而多給孩子買一些“貴”的好書,不但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科成績,更能夠提高孩子的人格修養(yǎng)和基本素質,讓他們真正從內心擺脫“土”氣,產(chǎn)生“貴”氣。
其次,“寒門貴養(yǎng)”還應該“貴”在時間上。筆者曾調研過多所農(nóng)村學校,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的父母一般一年只回一次家,原因是回家耽誤掙錢。很多帶孩子一起進城務工的農(nóng)民也是白天黑夜拼命工作,他們舍得給孩子花錢,卻舍不得花一些時間來陪陪孩子。他們不懂得,人的一生最短暫的時光是童年,而童年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愛護。研究表明,那些童年缺少父母愛護的人,成年后更容易產(chǎn)生情感和人格障礙問題。因此,農(nóng)村外出打工的父母不應只想著給孩子進行一些物質補償,而應該多花點寶貴的時間多和孩子交流溝通,拉近感情,避免讓孩子因缺少監(jiān)護和引導滋生網(wǎng)癮、產(chǎn)生厭學等一系列問題。
當然,面對日益引人關注的“寒門貴養(yǎng)”問題,教育部門也應該有所作為,學校和教師應該因勢利導,一方面引導家長和孩子不進行攀比投入,另一方面引導家長真正學會在如何“貴養(yǎng)”上下功夫,讓兒童和青少年真正在品格和精神上得到厚蓄滋養(yǎng)。
(作者系河北省教育廳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機關紀委書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